北京2017年高考語文試題評析
2017北京高考語文試題評析:
戴著試卷結構的鐐銬,跳著主旋律的舞蹈
一、試卷整體:結構穩定,內容創新
整體上看,今年的試卷結構與前兩年完全一致。題型、分值和分布都沒有太大變化。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一些創新點:
1、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選擇了一個兼顧“人文與科技”的角度——文物保護技術,題目上將成語、詩歌與文章內容的理解結合起來考查,更加靈活,可圈可點。
2、文言選擇了蘇軾的議論文,詩歌考查了王維的山水詩,都和前兩年的命題趨勢一脈相承。宋代的古詩文是北京高考命題中名副其實的常客。
3、寫作的整體命題形式沒有改變,內容稍有變化;名著閱讀的考點增多、形式明確。這一部分將在下文中詳細分析。
二、閱讀:題材重復,題型綜合
大閱讀《根河之戀》是一篇以河流為重點的抒情性文化散文,這是北京自主命題以來考查最多的題材類型。題型上,2014年以前,北京高考的閱讀題都以概括、理解、評價為主,2015、2016兩年加入了更多賞析的要求。而2017年的題型則綜合兩者,把概括和賞析的要求結合起來考查,比例更加均衡。
除此之外,大閱讀最后出現了一個和名著閱讀有關的選擇題,與文章內容聯系不大,應看作名著閱讀考點的具體體現。
三、名著閱讀與微寫作結合
除了在閱讀中考查的選擇題外,名著閱讀還在微寫作中進行了考查。將六本必讀名著分散到三個小題中由學生任選,可以說也是在為學生降低難度,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、感受深刻的名著與人物來進行寫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與名著閱讀的考點結合,今年的微寫作在文體要求上顯得比較模糊。學生更應該有意識地明確每個題目的寫作任務:“簡述情節并簡要評論”的介紹性文段應當以清晰明確為佳;“以花喻人并陳述理由”的議論性文段應當以分析說理為主;“描述雕像及其意圖”的則不過是一個略作變化的描寫抒情性文段,應務力于優美動人。
四、作文:題型不變,主旋律強
題型上,今年的高考作文仍然保持微寫作三選一、大作文二選一的命題形式。大作文也延續了前兩年“命題作文為主,議論文、記敘文分開,強調想象”的大趨勢,可以說中規中矩,難度不大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的大作文命題著力體現了對核心價值觀的思考。
“紐帶”無疑是一個與集體、社會乃至國際局勢都有著密切關系的話題,學生要么對于家庭、班級的和諧有所體悟,要么對一帶一路的戰略有所了解,方能寫出具體充實的文章。
“為共和國拍照”則是一個想象類的命題作文。與前兩年的作文相比,想象未來的祖國是一個既有依據、又較開放的要求——不像“心中的英雄”那樣已成過往,也不像“神奇的書簽”那樣天馬行空。在寫作中,學生必須要注意以小見大,在想象的場景中設計具體的人物和情節,不能把作文寫成一篇空洞無味的贊歌。
(責任編輯:盧雁明)
特別說明: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,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,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
分享“北京2017年高考語文試題評析”到: